受邀报告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未来勘探系统总体规划

王猛 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


摘要: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秉承“提供资源保障,实现产业报国”初心,充分结合自身传统找矿优势,紧贴未来产业需求,以AI赋能产业焕新,在行业内首次提出并实施打造 “未来勘探系统”。建设总体规划是坚持强化人工智能决策为主线,以“勘查数据、经验知识、领域模型、场景需求”四重驱动为依托,通过“找矿方法革新、预测理论提升、地勘装备升级、作业流程再造”四类提升为手段,着重实现“智能钻探、智能找矿、智能员工、综合指挥、绿色勘查、数据服务、知识服务、模型服务”八大场景应用需求,统筹推进,实现“三年传统产业升级”“五年战新产业打造”“八年未来产业构建”的三步走目标,着志建成“绿色、精准、高效、深部”的“未来勘探系统”,打造“地勘智能体”世界标杆样板。


简介:王 猛,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未来勘探系统项目组组长,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勘查工作,先后参与铁、锰、铬、铜、铅、锌、金等多个矿种的勘查评价与研究工作。主持、参与多个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科研项目等,编著各类地质报告20余份,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4部,获得和支持单位取得发明专利20余项。参与的新疆叶城下巴扎地区四幅1:5万矿产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助推南疆工程先后荣获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奖、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奖;新疆阿克陶县奥尔托喀讷什锰矿勘查项目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成果奖、自然资源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奖”;星空地一体化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遥感勘查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项目,获得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承担新疆巴里坤汉人沟一带钨矿控矿因素研究及找矿重大科研项目组织,并获得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科技创新奖三等奖。





地-孔一体化地质勘查智能钻探关键装备及技术研究与实践

朱恒银 教授

安徽理工大学


摘要:本报告围绕国家资源能源勘探的重大需求,简要介绍深部勘探智能钻探关键设备与技术研发成果及浅层无人化钻探技术研发思路与实践。探索智能钻探技术的发展创新途径,以推动我国地质钻探设备技术从机械化向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直至智能化方向迈进,实现地质勘探的精准、绿色、高效、高质量的发展。


简介:朱恒银,安徽理工大学教授,曾工作于安徽省地矿局31 3地质队,二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安徽省地矿局探矿工程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示范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全国地勘行业“十佳最美地质队员"、中国好人。46年坚守野外地质钻探第一线,将我国地质找矿深度从1000米推进至3000米,并突破5000米深度的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中国深度”,被誉为“地质神兵”,有11项创新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




TPT2 - 时序聚能 慧引未来

胡宇湘 AI技术副总经理

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2025年,人类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利用流程行业时序数据构建流程行业大模型?如何帮助流程行业企业通过轻松对话,解决生产运行问题,实现装置生产过程安全、产品质量提高、能耗物耗降低、设备运维效率提升、自主运行水平提升的目标?TPT2汇聚时序数据的力量,构建应用智能体,引领未来智能体应用。


简介:胡宇湘,中控技术工业AI技术管理副总经理、工业AI技术协同部部长。深耕流程工业领域30多年,职业生涯横跨设计院、跨国企业与本土科技公司,形成"工艺流程+AI+国际化"的复合型技术视野,以"工艺机理+数据智能"双引擎驱动技术融合,统筹搭建工业AI协同研发体系,为流程工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兼具工程化能力与创新性的技术范式。





海洋地震立体探测技术方法进展

温明明 正高级工程师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技术方法研究所


摘要:为解决常规地震海底浅部地层纵、横向分辨率有限,成像精度不够、内部结构精细刻画难题,广州海洋局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成功研发了海底高频地震仪、垂直电缆、3.125米小道距电缆、等离子体震源、耙缆、深拖缆等地震装备,并形成水面-水中-海底的海洋地震立体探测体系,有效提高了海底浅地层勘探精度和深部成像能力,在天然气水合物的两轮试采选址、地球深部结构探测、海洋水声环境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简介:温明明,正高级工程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技术方法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海洋地质调查以及相关技术装备研发工作。近年来主持了多个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成功实现近海底深拖探测、无人智能探测、深海采矿等领域装备研发和应用突破,逐步构建了“空天海潜地”立体探测技术体系,2023年作为首席专家带领团队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




新型自动化钻机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臧臣坤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地装(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


摘要:主要探讨了广域电磁法在新一轮找矿行动中的应用展望。首先指出电磁勘探应用面临困境,包括我国地质条件复杂、信号屏蔽严重、噪声干扰大、分辨率和效率要求高等。广域电磁法作为重要的电磁勘探方法,具有多项关键技术,如广域视电阻率、多频电磁信号发射与接收、谐波信息提取等,其观测系统灵活,施工效率高,数据密度大,抗干扰能力强。在金属矿找矿案例中,广域电磁法在安徽冬瓜山铜矿床、朱溪钨铜矿、钦杭成矿带、青藏高原北缘、白云鄂博等地区的找矿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深部找矿和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有效支持。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包括智能阵列电磁采集器的研发,旨在实现全方位观测、提高测量精度、解决信号相关问题,形成新的电磁探测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矿产资源精细探测。


简介:为响应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国地质装备集团围绕 “减员、提质、增效” 工程需求与 “健康、安全、绿色、智能” 装备供给目标,针对 “两个工艺、两种场景” 开展新型找矿钻探装备自动化研究:在金刚石取心钻探工艺(主导工艺)上,聚焦全液压动力头式桅杆式岩心钻机薄壁绳索钻杆立根起下钻作业,为 2000 米内岩心钻探提质增效;在空气反循环取样钻探工艺(国际第二大工艺)上,针对笨重双壁钻杆作业,提升工程实效;在深孔坑道取心场景,依托坑道岩心钻机与小口径绳索取心管柱,应对有限空间内 1000 米以上深孔自动化作业需求;在长立根深孔钻探场景,针对超 2000 米深孔,借助交流变频数字化立轴式岩心钻机与小口径(绳索)取心管柱,研发起下钻自动化技术支撑深孔钻探。




两千米级超深定向钻探与原位测试实践示范

李勇 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摘要:在国家水网、交通网以及绿色能源开发等重大工程中,隧洞和深埋长隧洞的精细化勘察成为工程地质勘察行业亟待攻克的世界性难题,勘察工作不足引发的工程地质问题给施工阶段带来巨大的损失。本报告结合引大济岷水资源配置工程深埋隧洞勘察为例,详细阐述了两千米级定向钻探工程的设备、工艺和钻孔原位测试实践过程,提出了定向钻探装备与器具的工程化需求,以及智能化、自动化研发方向。


简介:李勇,199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勘察工程专业,就职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钻探专业相关技术一线生产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水平定向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主持了数十项深埋长隧洞(道)水平定向钻探勘察项目,参与了《水利水电工程水平定向钻探规程》、《超长距离水平定向钻探规程》、《水利水电工程定向钻探测试规程》等多项行业标准编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两部专著。





聚焦深层油气钻探 打造工程技术利器

王博 高级工程师

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摘要:世界新增油气储量60%来自深地,我国83%深地油气有待探明开发。超深层油气资源开发是国内外能源形势所需,到2050年,油气仍是国家能源结构的主体。高效开发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是践行国家“四深”战略的实际体现、也是国家能源接替战略的重大需求。深井超深井钻井是油气工程技术瓶颈最多、挑战最大的领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技术及装备、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持,其能力代表了国家油气工程技术的整体水平。国内油服与装备制造企业围绕新装备、新工具、新材料、新软件等利器展开技术攻关,深井顶驱、数字化防喷器控制装置等多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简介:王博,油气钻井装备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石油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企业高级专家。长期致力于顶部驱动钻井的理论研究、技术革新与装备研发工作。主持研发了15000 米智能顶驱、静音节能永磁直驱顶驱、页岩气顶驱、扭摆减阻系统、软扭矩系统等关键技术及核心装备,成果在国内外油气田得到广泛应用。曾获科技奖励 18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 20 项,获授权专利 20 件,发表学术论文 15 篇,合著论著4 部,修订国家标准1项、行业和团体标准 8项,正在制定国际标准1项。




高能μ子探测技术

葛健 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


摘要:天然高能粒子μ子具有能量大、通量高、穿透性强、对密度敏感等特点,利用其穿过目标后的通量变化可以反演其内部的密度分布,从而获取目标内部结构信息。与已有地球物理方法相比,具有探测深度大、空间分辨率高、适合长期监测等独特优势。本文解决了塑闪阵列协同优化、μ子事件快速识别、三维精细正反演模型等关键技术,研制了小型μ子成像探测系统,包含前端塑闪探测器、μ子信号处理仪器、正反演软件三部分,角分辨率为5 mrad,探测效率为63%。


简介:葛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首届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担任自动化学院学术副院长,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地球物理仪器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军委科技委项目、海军装备预研等项目,在IEEE Trans.系列等仪器和磁测领域重要期刊发表SCI/EI论文42篇(第一/通讯作者);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8项(R1);参与制定国家/国防技术标准3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成就展,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中央军委创新创意大赛南部赛区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中国控制会议优秀论文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与《仪器仪表学报》年度优秀论文奖、磁传感权威期刊IEEE Trans. Mag.封面论文。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分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城市与地下空间专委会委员等学术兼职。